发布日期:2024-09-29 08:26 点击次数:50
五十年代的一天,新中国成立还不到十年,然而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却又一次“闹脾气”了,冲垮了郑州的一座铁路桥,为了把桥墩拉正归位在线全职美工,人们将修复方案报告给了国务院,并且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让人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修复施工的当天,周总理却突然出现在了现场。
黄河虽然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但是这个母亲的脾气也时常有些大。在历史上,黄河也曾有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足见黄河经常泛滥以及其对老百姓生活的危害。
率先垂范周总理
新中国在一片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当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又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发展得特别艰难和缓慢。周总理和第一代的领导人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带领着新中国硬生生的开创出了一片崭新的蓝天。
新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圆满结束后,超额地完成了原定的任务,恢复并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在“一五”之后,也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
但是,偌大的一个国家,千头万绪,总会有一些天灾让人防不胜防,这些天灾恰巧也考验着执政者的决心和能力以及当政者的为民情怀。
1958年的7月,由于持续的暴雨天气,导致黄河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而这次的洪水冲倒了郑州黄河铁路大桥的桥墩,使得大桥出现了严重的偏移,这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将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事关重大,郑州的地方领导不敢擅自做主,就初步拟定了一个方案并以最快的速度报告给了国务院,请求中央的指示。郑州方面希望依靠“人心齐、泰山移”的土方法,使用强大的人力将铁路桥基拉正。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毕竟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一切都只能靠劳动人民的双手去完成。新中国的工业还很薄弱,几乎是处于刚刚起步的时期,工业基础近似为零的脆弱阶段,全中国也找不出一台可以使用的强度足够的强力起重机和拉车。
郑州报给国务院的计划是组织并使用一万多人的部队官兵和群众一起用纤绳,依靠人力将桥墩拉正归位。这是十分无奈的举动,但是,这在当时也的确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除了单纯野蛮的依靠人力之外,人们几乎很难再想到更好的对策。
有人或许会说,就这样先放着不管不行吗?黄河上那么多大桥,先从旁边绕一绕不好吗?或者干脆就轮渡,只要是愿意多想,终究还是有办法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思想,且不说当时的郑州能有几座大桥,这可是一座铁路桥,也就是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同时它也是中国第一座跨越黄河南北的钢结构大桥,有着重要的交通价值,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桥梁。
这座铁路桥可以使得平汉铁路的火车从汉口出发,经停郑州,并且通过该桥然后直达北京,是十分重要的交通要道。新中国无数的物资都是通过这座铁路桥来南北转运的,一旦这座横跨黄河的铁路桥被洪水毁掉,将导致南北交通中断,严重影响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交通出行,这也是党中央和人民决不允许的事情。
本身,该桥就修建于清末民初时期,是由清政府邀请的德国、意大利和美国等国专家亲自到现场参观考察并最终选定了大桥的地址。这座桥也因为其战略位置险要,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位置,在战争年代也饱经战火的摧残,几次被毁坏又修复。
新中国成立后,郑州铁路局也五次对该桥进行了修复和加固,到了1956年的时候,大桥已经修复完成,可以使得2400吨的火车以6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行驶过去。应该说,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十分不错的成绩了。
现代社会的很多人或许不会理解,当年的火车以时速60公里通过铁路桥是一种怎样的概念。毕竟如今的高铁已经时速达到了350公里,而且还在研究更加高速的列车。而建国初期我国的火车速度最慢的竟然才40多公里每小时,可见60公里每小时也不算慢了。
郑州的黄河铁路大桥刚刚修复没有多久,就遭到了严峻的洪水考验,也就是1958年的黄河特大洪水,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新中国加固和抢修的铁路大桥整体还是经受住了考验,虽然由于桥墩的冲倒而导致了桥身的偏移,但是,整体结构依然稳固。
险情报告给国务院后,很快就得到了同意的批示,要求立即着手准备抢修。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有5个桥墩都出现了险情,而11号桥墩更是被洪水冲毁了,这才导致了桥身的偏移和坍塌,情况十万火急。
当时周总理正在上海视察,得知险情后立刻就从上海飞向了郑州,并且还亲自去现场观察了两次。但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拉纤的当天,周总理竟然也再次来到了现场。并且,周总理这一次可不是来看热闹或者给人加油的,他是要和大家一起做一名纤夫。
周总理的出现让现场做拉纤的官兵和民众们热情高涨,人们纷纷撸起袖子喊着号子更加卖力地拉动纤绳。可是,周总理并没有为他们喊“加油”,而是随手脱下外套加入到了拉纤的队伍中,这一下让人们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
人群中有人高呼:“总理,不能啊!”,紧接着,大家一起高声呼喊着让周总理退出现场,不要以身涉险,喊号子的老人也连忙去拉周总理,可是怎么也无法阻拦总理拉纤绳的决心。
现场的一万多名官兵和群众们都来劝周总理在线全职美工,恳请周总理迅速地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新中国再苦再穷,也没有到了需要总理来出卖力气的地步。
见到官兵和民众们万众一心,此情此景,周总理也不禁潸然泪目,感动的无以复加,但周总理还是那句话,并且高声说道:“这里没有总理,只有纤夫!”。周总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感动了现场的所有人,这句真诚而铿锵的话语也十分的温暖有力,鼓舞了所有人的心。
在周总理与众人的努力下,人们喊着号子,万众一心,在波涛汹涌中创造了奇迹,一万多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完成了一个奇迹,最终将桥基修复成功。
周总理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伟人,他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更对得起其治下的黎民百姓。周总理将自己摆在和人民相同的位置,他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从来不会脱离群众搞特殊,这就是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的高洁品质。
平易近人的周总理
周总理在1958年的郑州指挥黄河大桥抗洪抢险的一幕并没有被人们忘记,周总理甘当“纤夫”的举动也始终牢记在人们的心中。多年以后,周总理当年在黄河抢险的事迹被其家乡江苏淮安的文广局搬上了舞台,制作成了大型廉政话剧《纤夫》。
该话剧生动地再现了周总理的坚定信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拉着共和国命运之船奋力前行的坚强党性和感人事迹。既有对严守党的纪律规矩的生动诠释,更有对践行崇高道德的礼赞讴歌;既有人民总理爱人民的眷眷深情,更有人民总理人民爱的胸意长抒;既有为中华崛起竭尽全力,更有对薪火相传嘱托殷殷,生动展示了一代伟人的崇高品德和革命风范。
观看了该剧的很多官员群众都表示很多年没有看到过这样感人的事迹了,纷纷潸然泪下,为周总理的高尚品德和关爱人民所感动,更有周总理家乡的当地官员表示:“我们要发扬周总理的“纤夫”精神,更好地担负起建设总理家乡的责任,为全市“打造增长极,共筑崛起梦”贡献力量。
著名的词作家和剧作家乔羽先生与周总理颇有交情,他听说了周总理在黄河抢险的事情之后,十分的感动,他实在难以相信任何一个国家的总理或者其他什么高官能够脱下外套,就像一个最普通的工人一样卷起袖子和大家一起拉着纤绳喊着号子,始终的奋战在一起。
但是,一想到此人是周总理,乔羽也释怀了,是啊,也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有这样的魄力和胆识,也只有周总理才会深入人群,和人民战斗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才是人民的总理。
为此,乔羽饱含着深情,特地提笔写下了《黄河纤夫曲》,他在歌词中写道:“背负青天,面朝黄土,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承担起一身重负……不让百姓再受苦,要让人民享幸福。看那云霞灿烂处,走来了我们黄河纤夫……”
在2008年,由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你是这样的人》——怀念敬爱的周总理大型情景音乐会上,著名的歌唱家王宏伟用大气磅礴、情感真挚以及感人肺腑的声音和真情演唱了这首《黄河纤夫曲》,闻者无不动容,落泪。
而歌曲中的“纤夫”就是指的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就如同一个强劲有力的纤夫一样,拉着新中国的大船行走在艰难的世间,努力的想要给人民找出一条富足安宁的道路。
那些新中国第一代的领导人又何尝不是如同这些纤夫们一样呢?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将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的国家和人民再次拉回到了其本应该的正常轨道,从此,在线全职美工中国人民就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的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贫穷走向富强,从旧中国走向新时代,最终走向了再次强大和辉煌。
的确,周总理就是如此,不论是在任何时候,他对于人民总是如同春天般的亲切,总是俯下身子去和人民进行对话沟通。
1940年的夏天,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日本人对于延安的封锁十分严酷,医疗物资奇缺。而周总理由于国共合作,在国民政府兼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副部长,经常往返于延安和重庆等地。
当时的延安爆发了十分严重的伤寒疫情,为了解决军民的安全问题,减少伤寒疾病的爆发,最好是能够使用疫苗来预防伤寒疾病的发生。但是,制作伤寒疫苗需要伤寒杆菌的菌种,用这种灭活的菌种才能制成疫苗。可是由于封锁的严重,解放区乃至延安,是没有这种菌种的。
延安中央医院的院长求助于周总理,希望总理能够从重庆的大后方获得并带回一些伤寒杆菌菌种,以便于延安能够制作出伤寒疫苗。重庆是当时的抗战大后方,各种物资虽然同样匮乏,但是由于美国的援助和驼峰航线的存在,还是能够获得许多稀缺的物资的。当时的重庆就有伤寒杆菌菌种。
周总理得到汇报和请求后,深知此事事关重大,关乎着延安的军民生命安全以及将士们的战斗力,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等到了重庆,便在百忙之中抽出了宝贵的时间,亲自去寻找这些救命的菌种。周总理亲自出面,自然是效率十分的高,很快,周总理就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伤寒杆菌的菌种,装在三只玻璃瓶中。
医生曾经特别叮嘱周总理,千万不能让皮肤接触到菌种,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毕竟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一旦染上了伤寒病,就是神仙难救了。周总理听到医生的嘱咐后并没有特别的在意,他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宝贵的菌种带回延安,以预防和救治更多的军民百姓。
因为玻璃瓶的脆弱性,十分容易摔碎,所以周总理为如何将这些菌种带回延安犯了愁。要是放在皮包里,很担心会摔坏,那样就十分不妙。如果将它们放在箱子里,路途遥远,一不小心也容易颠簸破碎。可是,交给身边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带回去的话,周总理又不放心,毕竟事关重大,又好不容易才获得了这一点的伤寒杆菌菌种。
思量再三之后,周总理做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他决定将这些装着致命的伤寒杆菌菌种的玻璃瓶放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一路上用手呵护着,以保证它们的安全,使其不受颠簸,以免破碎。
可以说,这是一个十分冒险的行为,稍有不慎,就会感染上伤寒杆菌,进而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可是,周总理并没有过多的考虑个人的安危,而是将人民的利益看得更加重大。做出决定之后,周总理就果断地将这些玻璃瓶放进了口袋中并且顺利地带回了延安。
回到延安,周总理第一时间派身边的工作人员将这些珍贵的伤寒杆菌菌种交给了延安中央医院,嘱咐他们尽快的生产出疫苗,以便保证军民百姓的安全。中央医院的医生们看到周总理送来的伤寒杆菌菌种后十分的欣喜和感动,这一次,终于可以制出珍贵的疫苗了,大家感慨不已。
可是,当听说了周总理是用自己的身体亲自带回的菌种,并且是将这几只既重要又危险的玻璃瓶装在口袋里的时候,延安中央医院的医生们都愣住了,他们万万没想到周总理竟然以身试险,不顾自己的个人安危,感动的热泪盈眶。
周总理就是这样,从来都是先考虑他人而不顾自己的安危。
周总理关心百姓
周总理对于个人的生活要求极低,从来不会奢侈享受,也不讲究个人排场,但是对于老百姓的生活和工作,他总是十分细致的关心和关怀。
周总理由于国事繁忙,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务事,但周总理也是拿着国家工资生活的,并没有特别多的优待和特殊,是按照级别去领取个人的工资来维持日常的开销。由于周总理日理万机,难以分身,所以每次去领取工资的都是周总理的司机杨金铭,同样杨金铭也会将邓颖超的工资一起领取,然后再向邓颖超报账。
这种小事周总理几乎是从来不过问的,但是,在60年代的中期,有一天,周总理曾经特意的将司机杨金铭叫到跟前,让他汇报了近两个月的开支细节。由于杨金铭做事情都会一笔一笔地记在账本上,所以他也并不慌张,而是拿出了平时记账的本子向周总理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杨金铭念道:“3月1日买大葱5分钱,厨房用;3月2日买盐1斤,l毛5分钱,厨房用”,听到这里,周总理突然打断了他,连忙喊停。杨金铭不明所以,周总理随即就问道:“你们买盐多花了一分钱?”。
杨金铭连忙放下笔记本去寻找原因,很快就找出了原始的凭据,上面也记载得十分清楚:“大盐一斤,壹角伍分”。果然,这次的买盐比之前多了一分钱。周总理见此情景心中十分的不安,他让杨金铭先退出去。
随后,周总理就拨通了北京市相关负责人的电话,问道为何无缘无故的食盐会涨价一分钱。或许有些人并不理解,认为一分钱是一个十分小的数字,哪里值得总理如此的大费周章呢?但是,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物价去衡量当时,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还是十分的贫穷,人们的工资水平并不高,没有通货膨胀,一分钱的价值也十分巨大,何况,食盐是生活的必需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问题。每涨价一分钱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一种负担。
很快,周总理就搞明白了事情的原因,北京市的食盐确实是涨价了一分钱,但是,这也是北京市卫生局为了预防市民们因为碘的缺乏而患上大脖子病在食盐中加入了碘成分,由于成本的增加,所以才将每斤食盐的价格提升了一分钱。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人都曾受到碘缺乏的困扰和伤害,由于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进而造成压迫症状,使人呼吸困难,刺激性的咳嗽,声音嘶哑以及结节增大和疼痛,是十分痛苦的一种疾病。在有些地方,缺碘还会造成呆小病或者幼年性粘液水肿。
为了缓解和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在食盐中加入碘就是最好的方法,这也是我们如今在商场和超市里购买的家庭食盐大多数都是含碘盐的原因。自从食盐中加入了碘的成分后,这种疾病几乎是在中国绝迹了,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功德无量。
周总理听到这样的汇报和解释后才最终放下心来。第二天,周总理还特意找到了他的卫士高振普和司机杨金铭,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我不是在意多开支的那分把钱,而是因为食盐是千家万户都要使用的消费品,不能随意涨价”。
美工兼职网站事实也的确如此,周总理日理万机,自然不会在这些生活的小细节上去斤斤计较,在乎一分两分或者一毛两毛的利益,但是他作为一国总理,关心的更多是国计民生,他是借着询问自己家庭的开支情况去了解社会的情况。进而能够真实地掌握百姓和基层的真实情况。
从很多小事都可以看出周总理的确是对于人民十分的关心。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种传染病也十分的猖獗,最困扰人之一的一种传染病的就是血吸虫病,一直到现在,血吸虫病都是难以根治的顽固性疾病,十分影响百姓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生产。
周总理就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他曾明确地指出:“消灭血吸虫病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为了做好这种病的防治工作,周总理甚至还会主动向外宾咨询意见。
1955年11月4日,一个日本的医学代表团访问中国,周总理就详细的咨询了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得到日本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去消灭血吸虫病。
周总理事无巨细,处处关心老百姓最基本的利益,时时刻刻将自己和群众联系在一起,是令人敬爱的好总理。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十万军民自发的在十里长安街送周总理最后一程。那一天,亿万中国人民都心情悲痛,依依不舍敬爱的周总理的离去。
周总理虽然远去,但是他依然活在人民的心中在线全职美工,从未走远。
发布于:天津市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